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任何人,不管什么性格,都有可能患抑郁症。而且抑郁症并不像伤筋动骨一样可以自愈,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做好预防,及时干预,遵循科学专业的治疗方式。
民政部等相关部门曾明确提出,到2025年在社区康复的县(市、区),60%以上的居家患者接受社区康复服务,基本建立家庭为基础、机构为支撑、“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社区康复服务体系。
(相关资料图)
普陀区民政局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满足社区康复服务需求,创新探索社区康复服务模式,联合服务机构乐邻青年挖掘更新、聚合赋能,创建“‘泉’心启航”社区康复服务品牌,打造普陀区首个社区康复服务工作试点区,为患者提供社区康复训练、心理疏导、事前预防等服务,为康复者家属提供压力疏导,创造出更加宽容和接纳的社会氛围,建立健全社区康复服务网络,多措并举帮助促进患者康复。
排摸调查
贴近患者及家庭需求
石泉路街道以患者及其家属在康复方面的需求为导向,通过深入开展摸底调研并对症,为后续服务的精准对接奠定基础。
工作人员先后走访调研了辖区内的28个居委会、覆盖50多个小区,细致地对辖区内患者的病情及需求进行记录跟踪,收集了患者家庭情况、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行为习惯的数据信息,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分级,并建立“一人一档”,力求为每位服务对象“量体裁衣”。
多方介入
构建“3+N”服务模式
患有抑郁症,服用药物是开始治疗的第一站,后续持续干预辅导更重要。为构建更好的社区康复管理模式,石泉路街道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介入患者个案。
探索建立起“家庭、社区、社会组织”三位一体的服务架构体系,并组建了一支由专业社工、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派出所民警、社区工作人员、老书记、志愿者、服务对象家属等多人组成的多功能康复团队。通过社会倡导和家属支持,缓解家属的照顾压力,帮助患者直面疾病,了解自己,善待自己,积极接受治疗,逐渐培养或重建健康的人格。
分级诊疗
情绪疏导持续跟进
在介入治疗阶段,专业团队分批、分阶、分段的为服务对象开展每人每月1次的干预辅导。包括服药训练、疾病复发先兆识别、躯体管理训练、生活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职业康复训练“六项康复”,并为每位服务对象建立起完善的长期辅导项目和辅导监管记录。
在干预辅导之余,工作人员做到定期回访、动态跟进服务。通过电话寻访了解了服务对象近期身体状况,通过上门走访,与家庭、与患者面谈,精准梳理患者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及时精准施策,促进患者勇敢地敞开心扉,重塑信心。
活动赋能
浸润心灵释放“负能”
依托社区,不定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和爱心义卖、垃圾分类、节日美食等个性化活动,带领患者走入五彩缤纷的世界。在寓教于乐的兴趣活动中感受到关爱和温暖,在与专业人员的沟通中和同伴的陪伴下疗愈心灵创伤,释放生活压力和负面情绪,唤醒生命的能量,提高生命的频率,重建生活的秀美。
经过一年多的康复干预,辖区内不少抑郁症患者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跟进回访中,有些服务对象从最初的“什么都不会”到如今“基础生活自理”,改变,看得见!也有些几位患者已经能跟着家人外出买菜、练健身操,有了自己的“朋友圈”。
强化宣传
为他们拨开身边“阴霾”
很多人以为,有自杀的想法和行为才是抑郁症,才是需要看的疾病;也有一些人把抑郁症当“富贵病”,给患者贴上“抗压能力差”“多愁善感”“太空虚”等各类标签。只有帮助人们走出误区,以科学的眼光来正确看待抑郁症,抑郁症患者才能被广泛接受。
石泉路街道将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知识的科普融入日常,加大宣传力度,以广而告之的宣教方式,提高大家对心理疾病的认识,消除社会大众对抑郁症的刻板印象和负面标签,营造了“理解、接纳、关爱”的社会氛围。
下一步,普陀区民政局将继续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发扬“人靠谱(普)、事办妥(陀)”的精神,广泛链接社会资源,汇聚服务合力,以点带面、连线成片,全面推动成果转化,不断推进照料有能、社会有爱的社区康复治疗,让抑郁等精神患者走向新生,用“心”绘就“人人健康、家家幸福”的健康普陀新画卷。
(来源:上海普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