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是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重要枢纽,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
(资料图)
湖北省港口资源丰富,境内长江通航里程1038公里,高等级航道里程2090公里,分布4个主要港口、14个重要港口,数量均居长江沿线省市前列。但同时,港口“小散乱”尴尬长期存在。
记者调研发现,近年来,湖北整合全省港口资源、升级硬件设备、优化运输结构、丰富航线体系,以大规划、大整合、大协同,重塑港口发展格局。如今,新的湖北港口集团已形成以武汉港为龙头,鄂东南港、宜昌荆州港为两翼,汉江港为延展的全省港口一体化发展格局。湖北“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进一步得到发挥,港口产能进一步释放。
全面整合 挥别“小散乱”
7月12日,湖北港口资本有限公司在武汉成立。这家公司注册资本50亿元,将作为湖北港口集团开展金融服务的“先遣队”,通过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引金融活水助推湖北港航事业高质量发展。
成立港口资本公司,是湖北港口集团朝着现代化管理和业态持续创新提升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将湖北港口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一个缩影。
湖北地处长江之“腰”,资源丰富。但过去一段时间,省内长江沿线港口长期存在“小散乱”尴尬,仅阳逻港一期、二期、三期就分属不同运营主体,集卡进港提箱要过多道闸口,甚至出现无序竞争现象。
打好“长江牌”,推进全省港口资源整合,才能充分发挥黄金水道的黄金效益。
近年来,湖北省加快推进全省港口资源整合。2015年8月,武汉港航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21年6月湖北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揭牌成立;2022年4月,湖北省港口集团更名为湖北港口集团;2022年8月,湖北港口集团与武汉经开港口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湖北港口集团收购武汉经开港51%股权,实现对武汉经开港的控股,完成了对全省集装箱港口资源整合的最后一块拼图。
“港口是重要的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港口资源聚集程度、港航事业发展水平,是一座城市、一个区域通江达海能力的重要体现。”湖北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按照“资产整合+业务重组”模式,湖北港口集团将省属国企和长江、汉江沿线市州的国有港口资产进行整合,实现全省港口资源由散变聚、由弱变强,从根本上改变了湖北港口“小散乱”局面,实现湖北港口发展“规划一体化、建设一体化、管理一体化、运营一体化”,推动湖北港口整合由区域整合迈向全域整合,由运营整合迈向资产整合。
整合之后的湖北港口集团资产总额达到517.79亿元,在沿长江从恩施巴东至黄梅小池,沿汉江从襄阳余家湖至武汉河口,总计1545公里岸线上,拥有集装箱、商品车、件杂、散货、客运等港口作业区48个,码头泊位204个,拥有集装箱、沥青船等各类船舶20艘,自有和加盟运力达200万载重吨。港口年设计货物吞吐能力达2.56亿吨、年设计集装箱吞吐能力493万标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6月29日,随着位于汉江中游湖北宜城境内的汉江雅口航运枢纽工程的主体工程全面完工,将上游库区52.6公里河段航道等级由500吨提升至1000吨,有效地促进了汉江丹江口以下千吨级航道的形成,进一步提升了湖北内河航运能力。
湖北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通过改造提升一批、整合归并一批、转型发展一批、关闭退出一批,湖北港口形成了“以武汉港为龙头,鄂东南、宜昌与荆州港为两翼,汉江港为延展”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记者获悉,2022年全年,我国内河货运量44.02亿吨,内河集装箱吞吐量3500万标箱。同年,湖北港口集团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6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05.8万标箱。湖北港口资源整合正由“物理整合”向“化学反应”转变,港口产能进一步释放。
内连外通 各港“有分工”
7月25日傍晚,“华航汉亚6”轮从武汉阳逻港开启首航,装载生活用品、医疗用品、汽车零部件及化工品等出口货物,驶向日本多个港口。至此,汉亚直航实现每周两班,航线延伸至包括东京、横滨在内的日本关东地区,并形成常态化开行。
作为全省港口航运投资、建设、运营主体,湖北港口集团近年来聚焦港口服务、综合物流、临港园区建设开发运营三大业务领域发力。截至今年6月底,湖北港口集团开辟国际国内集装箱航线、多式联运通道、中欧班列(武汉)线路共计135条。其中,集装箱航线31条,多式联运通道56条,中欧班列(武汉)线路48条。
沿着1500余米的阳逻港岸线,10个5000吨级兼顾万吨级集装箱专用泊位和1个5000吨级兼顾万吨级通用泊位上,每天船来船往,繁忙而有序。
“2023年上半年,阳逻港集装箱吞吐量114万标箱,比去年同期增加11.97%。”武汉港务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总经理乔云说,十年来,阳逻港集装箱吞吐量持续攀升,从2013年的86万标箱增长到了2022年的202万标箱。
从阳逻港出发,通过长江内支线可与欧美、东南亚、中东、非洲、地中海等区域国家航线连接。长江沿线地区的货物经水运到阳逻港,还可通过铁水联运,借中欧班列(武汉)辐射亚欧大陆40个国家、112个城市。目前,湖北省65%以上的进出口货物和80%的集装箱运输都是通过阳逻港完成。
“阳逻港的枢纽效应正日益凸显,港口的集装箱中转量大幅提升,从2013年的24万标箱增长至2022年的115万标箱,中转箱占比从27.9%提升到56.9%。”乔云说。
内连外通,湖北港口“各司其职”。武汉港定位为以集装箱联运平台为核心、以滚装商品车和生产资料为重点、以旅游客运为补充的综合性枢纽港,宜昌港、荆州港、黄石港和襄阳港打造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区域中心港,其他港口则致力于建设成为货类集中、功能突出的重要专业港。
不过,记者采访了解到,湖北港口集团2022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仅分别为设计吞吐能力的65%、62%,实际吞吐能力的21.7%、41.3%。港口吞吐量产能富余背后,是内河水系间沟通不足、联通性较差,航道网络化程度不高,内河航运效益不佳等问题较为突出。
对此,湖北港口集团正加快打通航运梗阻,畅通货运通道。黄冈武穴港区多式联运工程6月9日正式开工。项目建成后,武穴港将与京九铁路实现“硬联通”,成为长江沿线多式联运交通枢纽之一。
生态优先 发展“向青绿”
7月13日,湖北港口集团旗下华中港航集团打造的120标箱新能源纯电动集装箱示范船“华航新能1”轮在枝江盛懋船厂顺利下水。
这是湖北首艘120标箱纯电动集装箱船,没有柴油机的轰鸣和阵阵黑烟,依靠船尾设置的4个箱式电源,就能破浪前行。“这标志着湖北推动传统燃油船向新能源电动船升级换代迈出了重要一步。”华中港航集团武汉新港大通国际航运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学功说。
船在变,船运也在变。
“货轮电力接通了吗?”“电压稳定,可以关闭发动机!”阳逻港二期码头,“鑫科6”货轮进港停泊后,船长便指挥船员对接码头岸电箱。以前,船靠岸停泊,需靠柴油发电。如今阳逻港区已经实现岸电全覆盖,船停靠时接岸电,可以节约30%的燃油。
“不仅如此,到港船只的污染物也禁止入水,要‘全上岸’。”阳逻港工程技术部负责人王亚指着波光粼粼的江面说,“水清了,江豚在武汉从‘稀客’变成了‘常客’”。
江在变,江岸更在变。
“我们港口的业务越来越繁忙了,可柴油味却越来越少了!”王亚历数着阳逻港的绿色数据:纯电动集装箱卡车数量占比超过50%,一年减少碳排放超过3000吨;建成光伏发电项目,一年减少碳排放1296吨;采用清洁能源作动力的港口机械已达72%;在长江中上游率先建成功能完备的港区能源管理系统,实现港区油、水、电消耗情况、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港区空气质量及气象等实时监测……
不仅在阳逻港,“武汉-上海”航线万吨电动船换电项目、武汉“两江四岸”游船电动化项目……一系列助力湖北港口高质量发展和长江绿色航运的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全省港口岸电设施从2016年底的零泊位零用电量增长到2022年底的446个,2020年到2022年三年总用电量达1643万度;船舶受电设施从零设施增长到2022年底的1007艘,全省1200总吨以上船舶受电设施改造率已达80%以上;2022年,全省船舶生活垃圾接收量2870吨,船舶生活污水接收量24万吨,含油污水接收量8700吨。船舶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含油污水转运处置率分别达到97%、99%、95%以上。
江平水阔,船行如歌。
阳逻港龙门吊操作手赵子武见证了停靠阳逻港的船越来越大了、货物越来越多,也见证了智慧化改造后港区运行效率的提升,货物运转越来越快。
坐在远程控制室内,赵子武盯着电脑屏幕,两手轻轻推动操作杆,百米开外的龙门吊便动了起来,将集装箱按规划线路搬运到指定位置。“以前每天要爬上20多米的高空,在狭窄的操作室内低头弯身作业。”赵子武说,现在货运高峰期,他一天要吊200多个集装箱,但作业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了。
龙门吊远程操控、无人驾驶集装箱卡车、智能调度系统……在科技赋能下,阳逻港全港作业效率从十年前的22自然箱/小时提高到了29自然箱/小时,港区闸口进出车辆平均过闸时间由160秒减少至30秒,船舶在港时间由原28小时减至16小时左右。
如阳逻港一样,一座座智慧、绿色、高效的现代化港口正在湖北长江沿岸加快形成。“湖北港口集团将着力构建‘枢纽+通道+平台+供应链’的港口物流体系。”湖北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力争到2025年,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4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500万标箱,完成货物吞吐量3亿吨、400万标箱。
标签: